最前沿8K影像技術記錄非遺技藝,新與舊融合更出彩

01
數字化時代
科技助力非遺保護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指被群體、團隊、個人視為其文化遺產的各種實踐、表演、表現形式、知識和技能,及與之相關的工具、實物、工藝品和文化場所。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
中華文明,源遠流長,積淀著眾多優秀傳統文化。非遺中的中國工藝曾是歐洲藝術的靈感來源,甚至是如今聲名赫赫的奢侈品牌亦從中汲取養分。
科技要精確、有效助力非遺保護。
在數字化技術高度發展的今天,用超高清影像來記錄、保護、傳承、宣傳非遺,構建縱向傳承與橫向傳播的立體保護與發展機制,將有效實現非物質文化遺產信息化與創造性轉化。
在形成非遺超高清影像檔案的同時,還有利于展現城市文化特色、推進城市發展、豐富城市文化內涵。
圖:博冠8K超高清攝像機G1實時記錄非遺技藝
自2018年首款博冠超高清攝像機誕生以來,博冠8K作為國產8K攝像機先行者,承載了多項非遺傳承超高清直播,用前沿技術豐富非遺文化展示形式,助力非遺在保護中傳承,在傳承中發展。
02
超高清非遺新體驗
十年不過時
8K超高清分辨率4倍于4K,16倍于1080P,亦將當下留存得更久遠。作為超高清技術前端,8K讓非遺文化解讀跨越時間與空間,達到感官的沉浸式體驗與交互分享。
博冠8K,用最前沿的影像攝錄技術記錄古老傳統技藝,讓新與舊碰撞出更激動人心的視覺效果。
田地間質樸的麥稈,到了非遺項目麥金畫代表性傳承人何俊剛老師的手中,在經歷剪、刨、熨、刮、碾、拉絲等多道工序后,就變成一幅幅古樸典雅、富麗堂皇的畫作。
麥稈自帶的光澤與質地,讓作品明暗有序,一束光照射下來,金燦燦的光芒在8K視界里閃耀,麥稈的紋理清晰可辨。
這是一個源自田野的金色傳說,勞動人民的智慧不可估量。當博冠8K超高清記錄非遺傳承人匠心創作的當下,亦是在記錄中華上下五千年文明繁榮不息的歷史。
以刀代筆,刻詩于米粒,于銅書簽,畫國畫于手指大小般的象牙,或是在骨、核等材質上精細微刻。
微刻畫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張彥立老師聚精會神地創作,博冠8K超高清攝像機靜靜記錄著每一刀雕刻過程,帶來更好的沉浸感與更高的細節表現力,毫厘之間,別有洞天。
始于唐朝、至今傳承逾千年的“廣繡”,屬中國四大名繡之一的粵繡。2006年5月20日,廣繡經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幾十種針法、上千種顏色,一針一線細于毫毛、絲絲縷縷間的風華若有絲毫錯失,都是一種遺憾。
博冠8K超高清攝像機G1,兼容BT.2020色彩標準,還原更自然的色彩,使得拍攝出來的畫面更加貼近現實。
圖:博冠8K超高清攝像機G1實時記錄非遺技藝
一柄鋼/刻刀,一枚繡花針,就是平生。
他們一生擇一事,對于非遺技藝始終懷著恪守、堅持、執著的匠心精神。
匠心創作,本身并不是一件“迅速”的事情,急于求成不可取。
無論是麥金畫,亦或是廣繡,成就一幅作品皆需要耗費多時,這對于攝像機的穩定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好在,博冠8K超高清攝像機G1系統穩定,8K 30P頂格拍攝一整天下來,機身溫度表現正常,適合長時間的拍攝。
而其緊湊型與外形尺寸可以實現輕松架設,不占據過多的創作場地,讓非遺創作者們盡情投入于創作中。
非遺是民族的根、文化的魂,精神和地方文化的象征。保護好、傳承好、弘揚好非遺,對于延續歷史文脈、堅定文化自信、推動文明交流互鑒、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具有重要意義。
幾千年浩瀚歷史里,被遺忘的記憶,都在一個個非遺傳承人指間復活,而超高清攝錄,接棒記憶傳承,讓此刻的非遺展現留存得更久遠。
而今,隨著民族自信逐步覺醒,社會審美日益多元,國潮之風浩蕩而來,非遺崛起成為大勢所趨。
藉由博冠8K超高清攝像機G1,您可以進行非遺紀錄片創作,或是進行超高清慢直播,只需將實時采集到的超高清視頻源通過高速寬帶傳輸到8K超高清服務器進行本地/云存儲、轉碼錄制、協議轉發等處理后,通過博冠8K流媒體分發系統,即刻實現跨屏融合傳播。
無論是超高清微記錄,或是超高清慢直播,博冠8K超高清攝像機都在推進中國非遺全方位立體化沉浸式展示,讓非遺走向現代化、超高清化,甚至全民化。
博冠8K超高清在非遺上的助力,恰恰印證著2022年文化和自然遺產日主題“文物保護:時代共進 人民共享”。